以文学翻译架起中巴文化交流之桥_时政_资讯_丝路通合作网
上海合  丝路专家  东南亚  王绍辉  欧亚  亚美尼亚  中国学者:  莫尔多瓦  上海合作组织  欧亚丝绸之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时政 » 正文

以文学翻译架起中巴文化交流之桥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2-14  浏览次数:109
核心提示:以文学翻译架起中巴文化交流之桥2019-12-1410:13:53 来源:新华网 作者:宫若涵对于渴望了解中国文学的巴西读者而言,最近有了一

以文学翻译架起中巴文化交流之桥

2019-12-14 10:13:53 来源:新华网 作者:宫若涵

 

对于渴望了解中国文学的巴西读者而言,最近有了一个好消息——那就是《白鹿原》葡文版的问世。近日,由巴西自由站点出版社发行的该书已经摆上巴西各大城市书店的书架。

自由站点出版社编辑部主任安赫尔·博亚德森找寻一部能够代表中国当代文学的长篇小说已有挺长时间,最终他选择了中国作家陈忠实的《白鹿原》。该书首次出版于1993年,1997年获得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它以陕西关中地区白鹿原上白鹿村为缩影,通过讲述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的恩怨纷争,表现了从清朝末年开始半个世纪的历史变迁。

“读到法文版《白鹿原》时我被深深吸引住了。这是一部兼具讽刺意味和马尔克斯式魔幻现实主义风格的小说,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民俗有着深刻的洞见,其情节之精妙令人赞叹。”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2014年,博亚德森找到了圣保罗大学中文系华裔教授何晔佳,请她将这部50万字的中文小说翻译成葡语。何晔佳对记者回忆说:“这本书有乡土味道,故事脉络清晰、结构精巧,还展现了很多民俗,读后很感兴趣。”

然而翻译工作不是一帆风顺,何晔佳首先遇到语言上的困难。“我是城市出身,对农村事物不熟悉,对陕西人的乡土话不熟悉。许多树木、花草是北半球才有的,需要专门去查该怎么翻。”她说。

巴西汉学家玛西亚·施马尔茨随后也加入翻译团队。施马尔茨中文名叫修安琪,精通中葡双语、熟谙中国文化,她与何晔佳经常一起讨论翻译中的用词问题。但不幸的是,书还没有翻译完,修安琪就因病离世了。

修安琪病重后,为使翻译工作按计划进行,巴西小说家毛罗·皮涅罗成为《白鹿原》葡语版的第三名译者,他承担了审阅全部译文并进行润色的工作。

最终在三名译者的通力合作下,《白鹿原》葡语版以这样的面貌同巴西读者见面:用葡语思维讲述中国故事。为了让巴西读者能读懂这个中国农村地区的故事,三名译者根据葡语的表达习惯,对原文的段落次序、句子长度、人名翻译做了必要的调整,令其既是地道的葡语,又保留了原著的原汁原味。

博亚德森说,巴西读者对《白鹿原》反响热烈,他们对于市场上出现了这么一本讲述“中国家族传奇”的新书感到十分激动。

博亚德森所在的自由站点出版社还出版过老舍的《骆驼祥子》,并计划引进更多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博亚德森告诉记者:“我们就引进金宇澄的《繁花》和刘慈欣的《流浪地球》展开过讨论。我们还一直在关注中国其他成名或新锐作家。”

“中国文化极具影响力,如果不引入一定量的中国文学作品,那巴西就谈不上建立了完善的外国文学书库。”他补充道。

当下,何晔佳正带领自己的学生从事中国古典文学和现当代文学的翻译工作。

随着更多中巴文学作品互译版本的问世,相信通过文学翻译这座桥梁,中巴两国人民将越来越了解彼此的历史和文化,感情也越加牢固。

(原标题:以文学翻译架起中巴文化交流之桥)

编辑:王若寒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