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洛阳片区挂牌三周年 开放引领融入“一带一路”_时政_资讯_丝路通合作网
上海合  丝路专家  东南亚  王绍辉  欧亚  亚美尼亚  中国学者:  莫尔多瓦  上海合作组织  欧亚丝绸之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时政 » 正文

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洛阳片区挂牌三周年 开放引领融入“一带一路”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4-02  浏览次数:89
核心提示: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洛阳片区挂牌三周年 开放引领融入“一带一路”2020-04-0217:27:27 来源:河南日报 作者:田宜龙 王雪娜

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洛阳片区挂牌三周年 开放引领融入“一带一路”

2020-04-02 17:27:27 来源:河南日报 作者:田宜龙 王雪娜 王思臣 张文武

 

2017年4月1日,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洛阳片区(以下简称“洛阳片区”)举行挂牌仪式,正式扬帆起航。

三年来,洛阳市坚持实施开放带动发展战略,以自贸试验区为平台载体,抢抓“一带一路”建设重大机遇,积极推进自贸试验区、自创区、高新区“三区融合”,着力构建现代开放体系,以高水平开放引领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洛阳绚丽篇章。

三年来,洛阳片区始终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可复制推广为基本要求,以“改革创新活力源、双向开放先行区、高质量发展增长极”为三大发展目标,叠加区域性禀赋优势,深化“放管服”改革,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各项工作齐头并进、亮点纷呈(具体见附图表)。

试验田、新高地、大格局,赋予洛阳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

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凝聚起新时代洛阳改革开放的磅礴力量。

1 “10佳创新案例”,探索先行先试发展新模式

洛阳片区走出“三个一”放管服改革新模式。在行政审批方面,建立行政许可权改革实现“一枚印章管审批”;在综合监管方面,探索“市场综合监管+专业执法”模式实现“一支队伍管执法”;通过“互联网+政务服务”,实现“一个专网搞服务”。案例被国务院办公厅信息平台等专期采用。

基于企业信用优化审批流程,加快兽药生产企业产品上市步伐。基于企业信用,优化兽药生产许可审批流程,区内兽药生产企业在通过静态验收后,作出承诺即可当场发放兽药生产许可证和兽药生产GMP证书,后进行动态验收。通过优化,证书发放周期缩短40日以上,加快产品上市速度,提高了审批效率。

创新“信贷+信用”普惠金融模式,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洛阳片区管委会与人民银行市中心支行协商在洛阳片区内开展普惠金融授信试点,推广“信贷+信用”普惠金融模式。案例在全国自贸片区创新联盟复制推广,并入选2019年河南自贸试验区10佳创新案例。

创新企业开办“四个一”审批模式。洛阳片区重整企业开办业务流程,采用数据推送和内部业务流转的方式,实现“一个窗口、一套表格、一个环节、一次办妥”,最快60分钟内即可完成企业开办(承诺一个工作日办结)。案例入选2019年河南自贸试验区10佳创新案例。

园区化管理无仓储危化品经营企业。围绕石化产业,在片区内探索园区化管理无仓储危险化学品经营企业,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实现危险化学品经营风险的整体把控。

低风险暂时进口气瓶“验证管理”新模式。海关在深入调查研究和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参考国外通行的监管模式,建议对此类暂时进口气瓶实施“验证管理”检验监管模式,以实现“流程最优、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通关目标,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

为加快洛阳特色产品深加工产品走出国门,洛阳海关以洛阳祥和牡丹科技有限公司出口备案为试点,实行采信第三方认证结果,创新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备案模式,提高通关查验效率。

“基地+研究所+公司”三方联动,助推洛阳智能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洛阳片区与清华大学天津高端装备研究院洛阳先进制造产业研发基地合作,推出“基地+研究所+公司”的三方联动新模式,引进国内外尖端的智能装备产业研究所,市场化运作。案例入选2019年河南自贸试验区10佳创新案例。

探索“四链融合”,推动“洛阳制造”向“洛阳智造”转变。挂牌以来,洛阳片区明确“打造国际智能制造合作示范区”发展定位,不断拓展完善智能制造政策链、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以“四链融合”蓄积发展动能、促进转型升级。案例在2020年《国务院自由贸易试验区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简报》第1期刊发。

以土地利用方式转变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优化为切入点,创新土地管理模式,提高国土资源综合利用率,为洛阳片区内制造业等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行业整合提供用地保障。案例在《河南省全面深化改革工作简报》上刊发。

2 “10项改革”,大力优化营商环境

“三个一”放管服改革。深化刀刃向内的放管服改革,洛阳片区在全国率先实践“一枚印章管审批、一支队伍管执法、一个专网搞服务”的“三个一”放管服改革的新模式,率先实现“网上可办”和“一网通办”100%达标。

企业开办60分钟。设立企业登记“单一窗口”,一个服务窗口即可办理工商登记、公章刻制、发票申领等多个手续,即实现企业注册“四个一”:一个窗口、一套表格、一个环节、一次办妥,为开办企业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企业开办24小时完成,最快的60分钟办理,开办速度全国领先。

企业退出20天。洛阳片区在全省率先开通企业简易注销“单一窗口”,将工商、税务、人社等部门涉及注销的业务全部纳入。注销登记的申请材料从过去的10份简化到4份,登记公告时间由45天压缩为20天,实现企业注销“一窗受理、一次办妥”。

金融信用贷款。洛阳片区与人行洛阳市中心支行协商开展普惠金融授信试点,推广“信贷+信用”普惠金融模式。对没有信用记录的中小微企业,实行信贷置前,宽授信、严用信,有效缓解中小微企业双创资金难题。

区域环境评价。洛阳片区创新环境影响评价管理模式,对规划中包含的基础设施、民生工程及环境风险低、环境影响小的项目,试行环境影响评价承诺制;对环境影响微小、性质单一的建设项目,试行环评豁免或简化管理制度,实现更多项目环评“立等可取”。

改革复制经验。国家要求复制推广的180项自贸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省总体方案确定的160项试点任务、洛阳片区建设实施方案确定的200项试点任务,除在洛阳不具备条件的以外,落实率、完成率均为100%。

采信第三方认证。为促进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备案的便利化,洛阳海关以洛阳祥和牡丹科技有限公司出口备案为试点,实行直接采信ISO9000、ISO22000、HACCP等第三方认证结果,提高通关查验效率,助力洛阳特色产品深加工产品走出国门。

优化兽用医药制品生产许可审批流程。洛阳片区在行使“兽药生产许可证”这一省级下放权限的过程中,在不降低标准的情况下,缩减时间、再造流程,审批环节由7项减为3项,原本需要60天才能办结的许可事项压缩至2天。

投资项目承诺制。对片区范围内符合功能区定位,并已取得用地的市政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工业和现代物流等备案类企业投资项目,实施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企业投资申请资料精简83%以上,审批服务事项精简88%以上。

培育文化创意新产业。按照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负面清单“法无禁止皆可为”的原则,洛阳片区吸引了美国传奇影业入驻,批准设立“传奇(河南)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带动洛阳本土文化创意人才培育和产业发展。

3 “10项创举”,助推高质量发展

加入世界自由区组织。2019年10月,洛阳片区加入“世界自由区组织”。作为拥有投票权的会员单位,洛阳片区将与全球自贸区同行、顾问、服务提供者、政策制定者和国际多边组织的高层共同探讨推进全球自贸区的发展,并借助平台,推动洛阳片区深度参与国际合作。

发起成立自贸创新联盟。2017年11月27日,洛阳片区率先与深圳前海蛇口片区签订合作备忘录。2019年4月24日,洛阳片区与深圳前海片区等共同发起成立全国自贸片区创新联盟,推动全国自贸试验区在制度创新、产业合作、信息交流和平台建设等方面的深度交流合作。

成功举办高质量发展论坛。2019年12月,洛阳片区成功举办自贸试验区洛阳片区高质量发展论坛,邀请专家学者,共同为片区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发布优化营商环境70条。2019年12月,洛阳片区发布了优化营商环境70条(第一批),围绕企业开办设立、注销退出、投资建设、政务服务、事中事后监管5个关键环节,为企业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市场环境。

发布《营商环境白皮书》。2019年洛阳片区企业政务服务整体满意度达到93%,营商环境综合实力得分为78.51分,在世界190个经济体中模拟世行排名第26位。

出台“三个一”放管服改革方案。2018年5月,洛阳市委、市政府出台《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洛阳片区综合审批与综合监管改革工作实施方案》,通过承接省、市级下放权限,简化环节、整合力量、优化流程,在全省率先实现“一枚印章管审批”“一支队伍管执法”“一个专网搞服务”。

出台三区融合高质量发展意见。2019年12月,洛阳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积极推进“三区”融合实现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全方位推进“三区”在空间、体制、功能、政策上的深度融合,打造双向开放先行区、改革创新活力源、高质量发展增长极。

出台扩大开放创新意见。2019年7月,洛阳市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强化创新能力提升开放合作水平的意见》,充分发挥“双自联动”优势,在更高层次上构建现代创新体系和现代开放体系,推进洛阳高质量发展。

出台智能制造产业基地核心区建设方案。2019年9月,洛阳市政府出台《关于印发两岸(河南)智能装备产业基地洛阳核心区建设方案的通知》,抢抓智能装备产业发展机遇,加快两岸(河南)智能装备产业基地洛阳核心区建设,推动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推出招才引智新10条。2019年8月,洛阳片区研究出台《洛阳片区招才引智“新10条”》,在汇聚人才、使用人才、评价人才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政策创新等方面提出了更具针对性的人才举措,探索打造高端人才聚集、体制机制完善的自贸试验区。

“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开放是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洛阳市副市长、洛阳高新区管委会主任、自贸区洛阳片区管委会主任胡加彬表示,下一步,自贸区洛阳片区将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加快洛阳副中心城市建设工作推进会精神,聚焦“发力都市圈、提升辐射力、打造增长极、形成新引擎”新要求,坚持开放引领,以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建好用好开放平台,加快壮大开放主体,打造全省领先、国内一流的营商环境,加速构建改革开放新高地,助力加快建设副中心、打造新引擎增长极。

“10组数据”硕果累累

1.累计入驻市场主体2.5万户,注册资本突破1000亿元,达到1014.73亿元。

2.累计进驻亿元以上企业136家,其中10亿元以上10家。

3.累计进驻世界500强25家、国内500强19家、行业10强26家。

4.新入驻企业8530家,是挂牌前存量的1.94倍。5.2019年新设立企业2794家,占洛阳市的9.77%,增长31.9%,较挂牌前增长286.98%。

6.2019年实际利用外资4.67亿美元,占洛阳市的16.27%,增长6.38%,较挂牌前增长19.74%。

7.2019年实际发生进出口业务的企业250家,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34.09亿元,占洛阳市的23.89%,增长35.06%,较挂牌前增长163.24%。

8.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企业共计1.2万家,占入驻企业的91.31%。

9.入驻金融及类金融机构62家,交通银行河南省离岸交易中心在洛阳片区成功落地。

10.主板企业4家、三板企业16家,分别占全市33%和52%,上市挂牌企业通过资本市场累计实现融资63亿元。

“10个全省第一”成绩斐然

1.第一个设置自贸法庭。2017年12月,全省首个自贸试验区法庭在洛阳片区揭牌。

2.第一个行使省级权限。2018年1月,率先行使省级下放权限,为普莱柯生物公司办理“兽药生产许可证”。

3.第一个推进“证照分离”。2018年4月,为洛阳天俊印刷办理省内首例“证照分离”行政审批。

4.第一个境外农业综合示范区。2018年5月,与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州共同推进农业自由贸易综合示范区项目。

5.第一个推进“双随机一公开”全覆盖。2018年6月,实现跨部门“双随机、一公开”联合执法常态化。

6.第一个空间规划落地。2018年9月,《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洛阳片区综合规划》审议通过。

7.第一个国际贸易“单一窗口”。2018年12月,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在洛阳片区正式设立。

8.第一个信息化平台投用。2019年7月,成功上线运行企业专属综合服务平台。

9.第一个取消艺术、教育办学许可。2019年8月,在全国率先取消了艺术、教育等民办培训教育机构的办学许可证。

10.第一个探索取消办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2019年10月,审批方式由企业办理许可证改为政府部门间信息互认。

(原标题: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洛阳片区挂牌三周年 开放引领融入“一带一路”“三区融合”打造新增长极)

编辑:赵银平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