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科学家合作新识别月球上近11万个撞击坑_时政_资讯_丝路通合作网
上海合  丝路专家  东南亚  欧亚  王绍辉  亚美尼亚  中国学者:  莫尔多瓦  上海合作组织  欧亚丝绸之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时政 » 正文

中外科学家合作新识别月球上近11万个撞击坑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12-27  浏览次数:87
核心提示:中外科学家合作新识别月球上近11万个撞击坑2020-12-2709:52:12来源:新华社作者:张建我国科学家领衔的一支国际研究团队在探月领

中外科学家合作新识别月球上近11万个撞击坑

2020-12-27 09:52:12 来源:新华社 作者:张建

 

我国科学家领衔的一支国际研究团队在探月领域再出新成果。该团队在月球撞击坑智能识别和年代标定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新识别月球上近11万个撞击坑,并有超过18000个撞击坑被标定了地质年代。该研究成果已于22日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上。

据介绍,月球撞击坑又被称为“月球化石”,其有效识别和年代估计对于月球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质年龄及航天器着陆点锁定等至关重要。月球探测以来,由专家人工或自动识别的月球撞击坑数据库相继建立。然而,由于识别方式与数据类型的差异性,使得现有数据库在撞击坑计数、位置和大小等方面存在一定分歧,且自动识别方法一般很难发现不规则或退化的撞击坑。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副教授杨晨领衔的此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基于迁移学习方法构建了深度神经网络模型。迁移学习是一种机器学习方法,能用之前获得的知识解决下一个问题,研究人员用7895个已识别和1411个已知年龄的撞击坑数据构建了一个深度神经网络模型。

通过该模型,研究人员从嫦娥一号与嫦娥二号数据中渐进地检测撞击坑,并进一步估计出其地质年龄。据介绍,研究团队新识别109956个撞击坑,数量为公认撞击坑的十几倍,18996个直径大于8千米的撞击坑被标定了地质年代,这些撞击坑贯穿于月球中纬度和低纬度地区。

杨晨说,目前,这些科研成果已扩展并应用于嫦娥五号着陆区小型撞击坑识别。模型的成功应用,对未来月球及行星科学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该项研究工作由吉林大学、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意大利特伦托大学和冰岛大学课题组合作完成。

(原标题:中外科学家合作新识别月球上近11万个撞击坑)

编辑:张广琳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