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俄罗斯公民身份在俄经商生活:陈志刚谈从华侨到华人身份的转变_丝路专家_资讯_丝路通合作网
上海合  丝路专家  东南亚  欧亚  王绍辉  亚美尼亚  中国学者:  莫尔多瓦  上海合作组织  欧亚丝绸之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丝路专家 » 正文

以俄罗斯公民身份在俄经商生活:陈志刚谈从华侨到华人身份的转变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06-11  浏览次数:177
核心提示:圣彼得堡侨领、IBT集团总裁陈志刚。【俄罗斯龙报记者殷鹰图文报道】由于俄中商务中心的启动,这几天,圣彼得堡侨领、IBT集团总

  

                               圣彼得堡侨领、IBT集团总裁陈志刚。

 

【俄罗斯龙报记者殷鹰图文报道】由于俄中商务中心的启动,这几天,圣彼得堡侨领、IBT集团总裁陈志刚的事务十分繁忙,他正在奔波于圣彼得堡的众多商务研讨会之间,大家都想听听他对俄中贸易发展的看法。

“给我打电话,让我去开会,或是去参加讲座的太多了,(俄罗斯客户)都想赶紧把生意给做起来。”面对记者的询问,陈志刚感叹,俄罗斯与中国的经贸正在向着的前所未有的高度大步迈进。

“移民政策改革一定要走下去”

陈志刚出生于北京,1993年作为留学生首次踏上俄罗斯的土地,毕业后便留在俄罗斯创业,如今他的打拼经历早已被俄中媒体所熟知,成为在俄华商的一位榜样性人物。在圣彼得堡,陈志刚有多个头衔,除了在他所经营的IBT集团任总裁,他还是中华海外联谊会理事、圣彼得堡华人华侨联合会会长、俄罗斯中国总商会圣彼得堡分会会长、圣彼得堡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

2013年12月,陈志刚加入了俄罗斯国籍。随后担任统一俄罗斯党民族政策委员会委员。对于自己从华侨到华人身份的转变,陈志刚感触很多。

“我能够加入俄罗斯国籍得感谢普京在2013年12月1日颁布的933号总统令,以前像我这样没有血缘、婚姻关系的外国人是很难入籍的。933号总统令将政策放开了,我当时就想递交申请试试,没想到真的通过了。”陈志刚提到,近期的俄罗斯移民政策改革放宽了外国留学生、技术人员、投资商的申请条件,对投资额度的限制也不高。虽然政策正在向前走,但改革路上的磕磕绊绊还是不少。

“欧盟、美国、澳大利亚在移民开放性上都走在了前沿,俄罗斯目前还很落后。”陈志刚指出,广纳移民会给一个国家带来大量的优秀人才、更多资金,俄高层目前对移民政策改革的设计是具有长远眼光的,大方向是对的,“但政策的落实还是有些滞后。”

陈志刚指出,俄社会对移民观念的转变一定要继续下去,“这个路一定要走,同时华商也要积极响应。”

“希望能更多地去影响俄罗斯人”

陈志刚觉得,更多人入籍能解决华商“飞来飞去,不接地气”的问题。

“上次我在格林伍德(莫斯科的一家国际贸易中心项目)与许多华商交流;有人当时提出问题‘我们与俄罗斯的关系这么好,为什么中俄贸易(额)赶不上中美(贸易额)?’我回答,我们不能单纯地将贸易和政治挂钩,贸易增长需要增加两国民间交流的深度和广度,对于中国来说,目前就是缺乏了解俄罗斯、缺乏‘接地气’的华裔人才。所以我想以我自己的入籍行动,去影响一部分华商,让更多的人去入籍。”

陈志刚认为,以俄罗斯公民的身份在俄生活,更方便去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愿望。

“最大的好处就是敢说话了。”陈志刚说,他在统一俄罗斯党民族政策委员会的工作中为俄方提出许多建设性意见,一些意见被采纳。记者提到,华人圈内流传他或有从政打算的传言,陈志刚对此表示,在俄方人士的建议下他也曾有过这样的想法,“现在年纪大了,要是早十年,我可能真的会去研究这个问题。”

陈志刚说,对于从政,自己有些力不从心,但他打算培养一些俄籍华裔青年去走这条路,“如果几十年后华人参政真的成功了,我觉得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我希望能更多地去影响俄罗斯人,参政可以为华人及华商争取更多权益。”

谈话中,陈志刚表达希望解决华商难融入当地社会的问题。如今,随着俄中贸易的飞速增长,他也时常在俄罗斯媒体的报道中传递华商的意愿。《圣彼得堡公报》在今年3月的报道中用三句话形容他:“在我们的城市生活了22年”、“华裔社会领袖之一”、“一个了解俄罗斯的中国人”。

    “中国员工工资一夜间涨了一倍”

2007年12月,中国央视来俄拍摄《海外财富之旅》节目的俄罗斯部分,面对电视镜头,陈志刚说:“俄罗斯今天面临的状态就是这样,就是像我们(上世纪)九十年代一样,如果你在中国的(上世纪)九十年代留下遗憾了,那么俄罗斯再给你创造一次机会。”

“那时真是踌躇满志,俄罗斯市场确实好。”如今再回想起当年那番话,陈志刚唯有感叹。这8年来,俄罗斯经济出现过多次危机,“俄罗斯华商可谓多灾多难,我对央视说完这些话没过几个月,2008年经济危机就来了。当时许多华商亏损,许多人回国了,但大部分人还是留了下来。2013年经济开始好转,可西方制裁又来了。”

去年底到今年初,卢布大跌给在俄华商又一次沉重打击,而陈志刚却在其中看见了机遇。

“俄中之间的贸易方式要变。”他说,中国对俄输出劳动密集型产业工人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目前在圣彼得堡的中国企业不会再大量雇佣中国劳动力。

陈志刚以IBT集团所涉足的建筑、餐饮行业为例,“在欧美制裁、卢布贬值以后,我支付给一个中国员工的工资水平可能达到两个俄罗斯员工的工资之和。一个中国建筑工人的工资可能接近一个俄罗斯工程师的水准,很多中餐馆的切菜工都改请乌兹别克斯坦员工了。”

陈志刚解释,“这不是因为中国工人工资涨了,仅是因为我们在这里做生意以卢布结算,而付给中国员工的工资是人民币结算的,这样一换算,企业就得承担相当多的汇率损失。”

“这样的变化几乎在一夜之间完成。”陈志刚感到。“在现在这种连厨师都要搞集约化管理的时代里,我们的企业开始大量雇佣本地劳动力。这不是好事吗?这符合俄罗斯政府与社会的期望。”

陈志刚断言,这一现象未来也不会回到原点,比起中国员工,本地劳工更加熟悉环境,也不存在签证、身份等问题。在原有的用工模式被打破后,新模式开始稳固,未来即便卢布汇率再涨回2013年的水准,新的用工模式也会继续完善。

“这是时代给中国商人的机遇。”陈志刚总结。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